每天股市開盤後,價格會開始出現上上下下的波動,而這些變化,是來自於每個投資股市或是相關衍生市場的參與者,所做出的行為結果,那麼,當一大群人在按下確認按鍵遞出單子的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想法呢?這個問題非常有趣,因為每個人即使擁有相同的投資訊息,也不會做出一樣的投資行動,因為面對同一件事,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想法」,進而產生不同的「做法」,如果思考的時間愈長,所做出的決定則愈能考慮到各種層面,而你往往可以發現,那些讓你賠錢的決定,通常都是一時衝動的結果,所以我認為,真正的投資,應該要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後的行為。
那麼,應該要如何幫助自己在投資前做更多的思考?我個人的做法就是,整理一份自己專屬的投資筆記,不論是直接手寫在筆記本上,或是用電腦、手機裡的記事本軟體做記錄都可以,重點在於,寫下自己對於一次投資行動的所有想法,例如:
1.看好(看壞)的原因:
每個投資行為一定有一個執行的決定點,記錄下這個原因,可以幫助你日後再回頭去思考當初的想法是否正確。
2.決定出手的價格:
定出要下手的價格條件,及後續是否要執行加減碼,可以幫助你在開盤時更能冷靜的面對盤勢。
3.後續要追蹤確認的地方:
建立基礎投資部份後,也必需持續的追蹤標的物的後續狀況,不論是營收、毛利變化,或是財務體質,看是否有符合自己當初的預期。
4.預計要離場的條件:
跟據不同的分析方式會有不同的出場條件,技術面的人可能是價量,而基本面的投資人可能是觀察到公司營運面的改變。
整理筆記有非常多的好處,像是在整理的過程中,會幫助你靜下心來思考這些問題,並且在寫成文字的過程中,再一次的去確認這些想法是否有盲點或是衝突的地方,另外更重要的是,筆記能讓你回頭去看看過往的思考流程,比如說一年後再回去翻閱,你就能再仔細的想想,當初是否太樂觀、是否做了過高的期待、或是因某事件的影響而產生了過多的恐懼……等。
筆記會成為你日後檢討自己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自己在投資路上的成長足跡(特別是當你發現你還是在犯了和5年前一樣的錯誤時)。
本文同時也刊載於 Smart 自學網: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Reading/IndepArticle.aspx?id=31864
2017年5月29日 星期一
營收 - 公司營運的哨兵所
證交所規定,台灣的上市櫃公司在每個月的10號前,要公布上個月的營收金額,個人認為,這個規定是對投資大眾相當有利的一個資訊。因為從月營收的變化,投資人可以從中去了解該公司的營運狀況,是屬於平穩、衰退或是成長,能從中去訂定投資計畫(當然,撇除那些惡意欺瞞投資人的惡劣公司),就像戰場上第一線的哨兵所,能給後方指揮官回傳最前線的資訊。
以營收的狀況來說,簡單的可以分成3種情況:
1.月營收成長或衰退幅度在10%上下,累計年營收也約在10%上下
代表公司目前處在一個營運平穩的狀態,通常股價會跟著大盤遊走,個人對於這樣的公司在操作上的原則是絕不追高,等待回檔時找買點比較心安。
2.月營收連3個月衰退在15%~20%以上
通常出現這種情況時,該公司可能進入衰退期,只是我們這種局外人很難去判斷是否為短暫的景氣波動,甚至是產品已失去競爭力所導致。個人在操作上,會先避開這樣的類型,若是公司本身體質好(現金多、負債少),會先放入觀察名單中,追蹤後續變化,並等待衰退期的結束。
其中若是有公司出現長達12個月以上的衰退,即代表經過了1年的時間,來到當初開始衰退的低點,卻仍然無法有效回穩營運狀況,則有可能要走一波長線的空頭了,遇到這樣的狀況,通常都要趕快處理手中持股,特別是高價股,修正的下殺幅度都很慘烈。
3.月營收連3個月成長幅度在15%~20%以上
出現這樣營收變化時,則有可能該公司正準備從營運谷底爬出,或是有新產品、簽下新客戶之類的。個人會在此時先買進一部分,後續觀察營收成長的力道是否能維持,如果只有成長3~5個月就停止了,那可能只是短單而已;但若營收能持續拉高,則有可能該公司進入一個新的成長格局,好好抱牢持股並追蹤後續情況,都會有相當不錯的成績。
以個人手中持有的牧德(3563)為例,因看好設備廠在景氣回穩時,有機會在各公司增開產線時受惠,在2016年7月開始買入牧德,此時牧德的營收算是處於平穩期,且當時觀察到,對比2015年的下半年的營收低點,可能接下來的月份營收成長率不會太差,當時在42元建立基本持股。
後續牧德營收與預期的一致,也符合公司所公布的消息,開始持續成長,股價也來到了60元上下,2017年1月利用已公布的營收及過往的配息率推測,至少會有4元股利,殖利率約為7%,應屬相當不錯的水準,在58元左右建立第2波持股,至目前為止牧德的營收仍然在成長,且因2016年上半年仍屬較低的營運狀況,提供了較低的基期,所以2017年後續有機會維持成長,所以之後的工作就是耐心等待該公司能走到什麼程度。
後記:這篇文章刊出的時間為 2017.2.27,4個月後的現在,牧德的股價來到了110元,說明了只要勤於分析,一定能找到優良的企業!
本文同時也刊載於 Smart 自學網: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Reading/IndepArticle.aspx?id=31532
以營收的狀況來說,簡單的可以分成3種情況:
1.月營收成長或衰退幅度在10%上下,累計年營收也約在10%上下
代表公司目前處在一個營運平穩的狀態,通常股價會跟著大盤遊走,個人對於這樣的公司在操作上的原則是絕不追高,等待回檔時找買點比較心安。
2.月營收連3個月衰退在15%~20%以上
通常出現這種情況時,該公司可能進入衰退期,只是我們這種局外人很難去判斷是否為短暫的景氣波動,甚至是產品已失去競爭力所導致。個人在操作上,會先避開這樣的類型,若是公司本身體質好(現金多、負債少),會先放入觀察名單中,追蹤後續變化,並等待衰退期的結束。
其中若是有公司出現長達12個月以上的衰退,即代表經過了1年的時間,來到當初開始衰退的低點,卻仍然無法有效回穩營運狀況,則有可能要走一波長線的空頭了,遇到這樣的狀況,通常都要趕快處理手中持股,特別是高價股,修正的下殺幅度都很慘烈。
3.月營收連3個月成長幅度在15%~20%以上
出現這樣營收變化時,則有可能該公司正準備從營運谷底爬出,或是有新產品、簽下新客戶之類的。個人會在此時先買進一部分,後續觀察營收成長的力道是否能維持,如果只有成長3~5個月就停止了,那可能只是短單而已;但若營收能持續拉高,則有可能該公司進入一個新的成長格局,好好抱牢持股並追蹤後續情況,都會有相當不錯的成績。
以個人手中持有的牧德(3563)為例,因看好設備廠在景氣回穩時,有機會在各公司增開產線時受惠,在2016年7月開始買入牧德,此時牧德的營收算是處於平穩期,且當時觀察到,對比2015年的下半年的營收低點,可能接下來的月份營收成長率不會太差,當時在42元建立基本持股。
後續牧德營收與預期的一致,也符合公司所公布的消息,開始持續成長,股價也來到了60元上下,2017年1月利用已公布的營收及過往的配息率推測,至少會有4元股利,殖利率約為7%,應屬相當不錯的水準,在58元左右建立第2波持股,至目前為止牧德的營收仍然在成長,且因2016年上半年仍屬較低的營運狀況,提供了較低的基期,所以2017年後續有機會維持成長,所以之後的工作就是耐心等待該公司能走到什麼程度。
後記:這篇文章刊出的時間為 2017.2.27,4個月後的現在,牧德的股價來到了110元,說明了只要勤於分析,一定能找到優良的企業!
本文同時也刊載於 Smart 自學網: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Reading/IndepArticle.aspx?id=31532
變化帶來獲利或虧損 - 注意那些在轉變中的公司
如何將有興趣的企業,做個大致上的分類呢?我個人使用毛利率與自由現金流量當成基礎的分類標準,這樣的做法,可以讓自己在做基本面分析時,有一個基礎的原則,在實際的使用上,除了一些穩定的待在某一個象限裡的公司之外,其實最有趣的、也最能值得讓我們花時間關注的,則是那些本身體質在變化的企業,這樣的變化,會使他們慢慢在往其它象限移動,而改變不是1天、2天的事,短則2、3個月,長的話花上2、3年也是有的,如果你是一個認真的基本面投資者,你一定會注意到這些變化,變化若能持續,通常都會造成股價巨大的波動,不論是往上或是往下,以投資者的立場,我們要注意的,當然就是趨吉與避兇,找尋那些在變好的公司,更要避開那些正在變壞的公司。
以變好(趨吉)的方向來說,若是一間公司由低毛利要往高毛利走,或是現金流量由負轉正,改掉過去的缺點,進入王牌型企業的行列,或著更靠近第一象限(有些產業有著先天性的限制,無法將毛利無限制的拉高,比如說通路零售業就不可能去追求像品牌製造業那樣的高毛利),通常可以觀察到下面3點。
1.營收的改善:
營收的變化可以說是基本面分析的最上游,當一家公司的營收開始拉高後,產能利用率也上升後,原本每個季度所要折舊的固定資產、設備等成本的變化不大,反映到財報上,通常就會看到毛利率或是營業利率的改善,所以營收的變化往往是最先可以觀察到的一個前哨數字。
2.獲利的改善:
隨著營收拉高,產能放大,此時毛利應該也會改善,獲利就能拉高,但若是看到有公司營收放大後,獲利沒能跟上來,就可能代表著新增進來的營收屬於低毛利,甚至是只為了充數字而吃下來的賠錢單,這就不是一個好的改變了。
3.財務體質的改善:
當一間公司慢慢的賺進現金之後,他有幾種選擇,如:繼續投資,擴大生產線去追求更大的產能,或是償債,改善財務體質,選前者的話,通常無法穩定的產出自由現金流;而選後者,會到負債的減少,帳金現金增多,自由現金流量也會同時改善,而我們有興趣的,當然是後者。
當上面這些情況出現時,代表著這家公司進入了一個新的循環之中,不論是因為整體市場景氣的回升或是該公司所處產業的變化所造成的增長,此時投資人可以持續觀注,看這樣的變化能持續多久,有些公司只能持續個半年,就面臨修正,其中只有少數的企業,能持續著長線的大改進,伴隨而來的,往往都是股價數倍的成長。
另外,反過來說,當原本表現優良的企業,在到達頂峰之後,遇到了瓶頸,營收再也無法成長了,此時經營良善的企業,會停下腳步,回頭審視自己產品所遇到的困難,營收、毛利率及EPS可能持平或是小幅衰退,但因為缺常成長的動能,市場有可能會收回原本給予的高本益比,而股價就會面臨修正,因此投資人手上若是握有因該公司在成長期而給予高本益比的股票時,可能要特別的關心成長力道是否能延續。
以在避兇的方向來說,其實也是相同的道理,遇到經營危機的公司,也都不是1天、2天就會倒下的,這改變也是慢慢的發生,對於認真的投資人來說,實在是沒有避不開的理由,因為你一定會看到所有財務數字的惡化,營收衰退、毛利下降、負債增加、現金減少等,這情況若是發生在原本高毛利、高自由現金流量的王牌公司,那股價的崩跌只能用慘烈2字來形容,從上千元跌到2位數,或是上百元跌到個位數。
人們常說,股價反應未來,也有一些同意市場效率論的人相信,股價本身就是一個反應了所有已知訊息的結果,但對一個以觀察追蹤基本面的價值投資人來說,股價的確是反映了「部分」的訊息,而市場上仍有「情緒」這個無法量化與精確評估的變因存在,所以當我們發現了一家本基在改變的公司,其實並不一定代表他的價格就已經被反映,我們仍可以從一些比較細微的變化上,去估計後續所產生的可能影響,因此個人會利用這樣的觀察方式,來做為選股時的參考,只要能發現本質上在變化的公司,就代表著後續可能會產生的股價變化,當然這必須有耐心做長期的追蹤分析,不過好消息是,市場通常都會留給我們一段能夠買進或是賣出的時間。
本文同時也刊載於 Smart 自學網: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Reading/IndepArticle.aspx?id=31282
以變好(趨吉)的方向來說,若是一間公司由低毛利要往高毛利走,或是現金流量由負轉正,改掉過去的缺點,進入王牌型企業的行列,或著更靠近第一象限(有些產業有著先天性的限制,無法將毛利無限制的拉高,比如說通路零售業就不可能去追求像品牌製造業那樣的高毛利),通常可以觀察到下面3點。
1.營收的改善:
營收的變化可以說是基本面分析的最上游,當一家公司的營收開始拉高後,產能利用率也上升後,原本每個季度所要折舊的固定資產、設備等成本的變化不大,反映到財報上,通常就會看到毛利率或是營業利率的改善,所以營收的變化往往是最先可以觀察到的一個前哨數字。
2.獲利的改善:
隨著營收拉高,產能放大,此時毛利應該也會改善,獲利就能拉高,但若是看到有公司營收放大後,獲利沒能跟上來,就可能代表著新增進來的營收屬於低毛利,甚至是只為了充數字而吃下來的賠錢單,這就不是一個好的改變了。
3.財務體質的改善:
當一間公司慢慢的賺進現金之後,他有幾種選擇,如:繼續投資,擴大生產線去追求更大的產能,或是償債,改善財務體質,選前者的話,通常無法穩定的產出自由現金流;而選後者,會到負債的減少,帳金現金增多,自由現金流量也會同時改善,而我們有興趣的,當然是後者。
當上面這些情況出現時,代表著這家公司進入了一個新的循環之中,不論是因為整體市場景氣的回升或是該公司所處產業的變化所造成的增長,此時投資人可以持續觀注,看這樣的變化能持續多久,有些公司只能持續個半年,就面臨修正,其中只有少數的企業,能持續著長線的大改進,伴隨而來的,往往都是股價數倍的成長。
另外,反過來說,當原本表現優良的企業,在到達頂峰之後,遇到了瓶頸,營收再也無法成長了,此時經營良善的企業,會停下腳步,回頭審視自己產品所遇到的困難,營收、毛利率及EPS可能持平或是小幅衰退,但因為缺常成長的動能,市場有可能會收回原本給予的高本益比,而股價就會面臨修正,因此投資人手上若是握有因該公司在成長期而給予高本益比的股票時,可能要特別的關心成長力道是否能延續。
以在避兇的方向來說,其實也是相同的道理,遇到經營危機的公司,也都不是1天、2天就會倒下的,這改變也是慢慢的發生,對於認真的投資人來說,實在是沒有避不開的理由,因為你一定會看到所有財務數字的惡化,營收衰退、毛利下降、負債增加、現金減少等,這情況若是發生在原本高毛利、高自由現金流量的王牌公司,那股價的崩跌只能用慘烈2字來形容,從上千元跌到2位數,或是上百元跌到個位數。
人們常說,股價反應未來,也有一些同意市場效率論的人相信,股價本身就是一個反應了所有已知訊息的結果,但對一個以觀察追蹤基本面的價值投資人來說,股價的確是反映了「部分」的訊息,而市場上仍有「情緒」這個無法量化與精確評估的變因存在,所以當我們發現了一家本基在改變的公司,其實並不一定代表他的價格就已經被反映,我們仍可以從一些比較細微的變化上,去估計後續所產生的可能影響,因此個人會利用這樣的觀察方式,來做為選股時的參考,只要能發現本質上在變化的公司,就代表著後續可能會產生的股價變化,當然這必須有耐心做長期的追蹤分析,不過好消息是,市場通常都會留給我們一段能夠買進或是賣出的時間。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Reading/IndepArticle.aspx?id=31282
2017年5月28日 星期日
低毛利、低現金流量的黃昏型公司
有一類公司,可能因為所處產業已沒落,或是自身的商品在市場上無太多的競爭能力,造成陷入削價的紅海漩渦,以致於整體經營狀況如跌入泥沼般,個人通稱這類型的公司為黃昏型公司,可再細分為2種:
類型1》已經放棄治療
長年來EPS都是負數或是0值上下徘徊,每股淨值和股價一樣永遠都是往地心引力的方向走,公司有價值的部分都早已切割成子公司獨立出去了,但子公司的股權也早已稀釋,能回饋母公司的部分也不多,偶爾出現單季轉虧為盈炒炒話題,讓股價跳一下,但仔細一看原來都是靠賣資產才賺錢,三不五時就執行減資,把淨值和股價殿高,但結果都是仍然再跌回最初的低點,讓那些不願認賠的小股東手上張數愈來愈少,不甘心停損的結果,就和陪著公司一起去看夕陽……,有興趣可以翻翻2000年那波網路泡沫高點時的一些公司,後來因為所處產業已不再是電子業的重心,或是本身競爭力就不足的公司,就有上述的情況出現。
類型2》仍然想要力拚東山再起
有一些公司當年曾經風光過,後來走下坡之後,經營階層仍然沒有放棄,想要力拚轉型,轉型不外乎將原有的生產線改建,改為生產其他產品,或是整個打掉,重新建立新廠房、新產線,當然,這都需要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因此跟據這些資金來源,我們可以再分成2種類型來說明:
1.使用自有資金:
這類的公司過往曾經是相當賺錢的公司,而賺錢的時候也有留存不少現金,因此在力拚轉型時,就能用這些以前留下來的糧食來過冬,但最終仍然要看能不能轉型成功,不然依舊有坐吃山空的危機(題外話,若是在這個階段發現,公司突然要辦理現金減資,一口氣退還股東大量的現金,這可能表示這家公司找不到這些現金的使用方式,只好退還股東,遇到這樣的情況,請千萬當成重大利空來看待),個人在選股時,其實會放一些這類的公司在選股的觀察名單中,並長期的追蹤,因為若是真的讓他們順利翻身成功,重返榮耀,那後續漲幅都是算倍的,只是很不容易遇到,必需小心觀察、慢慢求證,因為改變不會是1天、2天的事,只要是耐心的投資人,願意多花點時間關心財務報告,就一定能在該公司重新站起來的過程,找到舒適的買點。
2.使用外部資金:
這邊定義的外部資金,指的是向銀行借貸或是向股東要錢,辦理增資、發行公司債之類的手段,使用這些手段得來的資金,都是要背負著龎大代價的,如果是借貸的話,會有相當程度的利息,若是轉型失敗,整間公司會一口氣爆掉,變成地雷股;而如果是增資或是發可轉債,那會將股本愈灌愈大,以EPS的公式來看,分子的稅後盈餘因無法估算轉型能帶來多少收益之前,分母就已經先變得更巨大了,遇到這樣的公司,大家可以先算算看將來要有多少盈餘才能讓EPS站回往日的風光,而萬一轉型失敗,那可能又會再陷入減資增資的循環,對長期持有的股東來說,實在是非常大的傷害。
對於這些被我分類到黃昏型的公司,其實也不是完全就不能投資,有時危機就是轉機,這邊的公司常常會出現極低的價格,但重點要放在你能了解他們多少?不然的話,只會像是在賭博買樂透一樣,單純等待是否會中獎,因此若是無法花太多時間做分析的投資人,還是儘量避開這類的公司,遠離風險才是投資的王道。
本文同時也刊載於 Smart 自學網: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Reading/IndepArticle.aspx?id=31114
類型1》已經放棄治療
長年來EPS都是負數或是0值上下徘徊,每股淨值和股價一樣永遠都是往地心引力的方向走,公司有價值的部分都早已切割成子公司獨立出去了,但子公司的股權也早已稀釋,能回饋母公司的部分也不多,偶爾出現單季轉虧為盈炒炒話題,讓股價跳一下,但仔細一看原來都是靠賣資產才賺錢,三不五時就執行減資,把淨值和股價殿高,但結果都是仍然再跌回最初的低點,讓那些不願認賠的小股東手上張數愈來愈少,不甘心停損的結果,就和陪著公司一起去看夕陽……,有興趣可以翻翻2000年那波網路泡沫高點時的一些公司,後來因為所處產業已不再是電子業的重心,或是本身競爭力就不足的公司,就有上述的情況出現。
類型2》仍然想要力拚東山再起
有一些公司當年曾經風光過,後來走下坡之後,經營階層仍然沒有放棄,想要力拚轉型,轉型不外乎將原有的生產線改建,改為生產其他產品,或是整個打掉,重新建立新廠房、新產線,當然,這都需要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因此跟據這些資金來源,我們可以再分成2種類型來說明:
1.使用自有資金:
這類的公司過往曾經是相當賺錢的公司,而賺錢的時候也有留存不少現金,因此在力拚轉型時,就能用這些以前留下來的糧食來過冬,但最終仍然要看能不能轉型成功,不然依舊有坐吃山空的危機(題外話,若是在這個階段發現,公司突然要辦理現金減資,一口氣退還股東大量的現金,這可能表示這家公司找不到這些現金的使用方式,只好退還股東,遇到這樣的情況,請千萬當成重大利空來看待),個人在選股時,其實會放一些這類的公司在選股的觀察名單中,並長期的追蹤,因為若是真的讓他們順利翻身成功,重返榮耀,那後續漲幅都是算倍的,只是很不容易遇到,必需小心觀察、慢慢求證,因為改變不會是1天、2天的事,只要是耐心的投資人,願意多花點時間關心財務報告,就一定能在該公司重新站起來的過程,找到舒適的買點。
2.使用外部資金:
這邊定義的外部資金,指的是向銀行借貸或是向股東要錢,辦理增資、發行公司債之類的手段,使用這些手段得來的資金,都是要背負著龎大代價的,如果是借貸的話,會有相當程度的利息,若是轉型失敗,整間公司會一口氣爆掉,變成地雷股;而如果是增資或是發可轉債,那會將股本愈灌愈大,以EPS的公式來看,分子的稅後盈餘因無法估算轉型能帶來多少收益之前,分母就已經先變得更巨大了,遇到這樣的公司,大家可以先算算看將來要有多少盈餘才能讓EPS站回往日的風光,而萬一轉型失敗,那可能又會再陷入減資增資的循環,對長期持有的股東來說,實在是非常大的傷害。
對於這些被我分類到黃昏型的公司,其實也不是完全就不能投資,有時危機就是轉機,這邊的公司常常會出現極低的價格,但重點要放在你能了解他們多少?不然的話,只會像是在賭博買樂透一樣,單純等待是否會中獎,因此若是無法花太多時間做分析的投資人,還是儘量避開這類的公司,遠離風險才是投資的王道。
本文同時也刊載於 Smart 自學網: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Reading/IndepArticle.aspx?id=31114
高毛利、低現金流量的壓力型公司
對比於之前提過的公司類型,有一種公司,毛利率能維持在高檔,說明了其位在相對有競爭力的產業或是公司本身具有一定的技術能力,擁有相對高的議價能力,不過若出現長期現金流量是負數,代表的是要維持這樣的產業地位,所要付出的就是不能停手的資本支出,所以這類型的公司通常處於一個偏高壓力的狀態,因為一旦發生產業地位被取代,營收下降後,EPS由高點往下墜落,甚至由正翻負,那股價的修正通常也會相當的慘烈。個人通常將這類型的公司再分做2個種類:
1. 處於成長茁壯期:
在這類型的公司裡,有一些是成立時間比較短,或是新上市櫃的公司,因為某個技術或是特別的產品,在市場上打開了一條路,處於成長茁壯的時期,此時公司最需要的,就是資金,目的就是擴廠,增加產能,以達到市場上的需求量,大量的資本支出造成現金流量表上負數或是偏向負數的表現,個人對於這種公司也會再觀察,其現金是由何種管道而來,是用借款呢?還是增資?或是可轉債?若是後面2種,則更需注意將來股本被稀釋的情況,如果EPS長成的速度跟不上股本,對長線投資者來說是不利的,例如上銀(2049)。
毛利率維持在35%~40%:上銀(2049)
上銀是國內著名的精密機械關鍵元件的製造廠商,在上市櫃企業中,可以說是這個領域的龍頭廠商,毛利率則在35%~40%上下,2009年上櫃後,營收成長幅度相當不錯,近年來則停在每年150億元左右,從資產負債表中也可以看到,土地、建築、機器及其他設備一直在增加,造成投資活動的現金流量流出,將來營收若無法再繼續成長,則大量的固定資產折舊會是沉重的壓力,另外,資金的來源並不是透過現金增資,而是透過借款,長短期負債近5年來也增加不少,在經營上算是槓桿用的比較大一點的公司,所以若是對這家公司有興趣的投資者,未來可以觀察的營收是否能再成長及資本支出的速度是否減緩。
2.衰退的公司,想打造新的產線來重新出發:
有些經營已久的公司,可能遇到經營的瓶頸,造成營收下滑,而想要重新打造新產線,或是遇到可能的訂單需求,而要再增加產能,就會出現增加資本支出的狀況,而這樣的情況通常是有時間性的,可能3、4年,等完成新產線後,就不會再有投資活動現金流量過高的情況,遇到像這樣的公司時,那麼就必需去評估,新開的產線所能增加的產能是多少?這通常在公司的年報中會有說明,而後續營收是否能如預期的拉高,更是觀察的重點,例如致茂(2360)。
2014年以20億元公司債新增產能:致茂(2360)
致茂主要生產量測設備、自動化設備的廠商,該公司在2014年發了一筆20億元的公司債,用於新增產能及設備,所以可以看到自該年起,致茂在投資活動上的現金明顯拉高,2015年的年報40頁上也記載了這筆可轉換公司債的運用進度和效益評估,因此就可以去推算該公司將來在產能滿載時能供獻多少純益,除以因發出可轉債而新增的股本,就能去推測將來最佳狀況時能有多少EPS。
其實基本上個人對於自由現金流量為負數的公司是比較小心的,不過若能弄清楚該公司處在什麼樣的成長階段,就能做出評估,並且在貼近安全邊際的價格時考慮是否願意承擔風險來投資。
本文同時也刊載於 Smart 自學網: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Reading/IndepArticle.aspx?id=31015
低毛利、高現金流量的獨有專長型企業
有些企業本身所屬的產業已屬於成熟產業,不太容易會再有什麼突破性的新技術或是爆炸性的成長力道出現,因此與客戶的議價力道就會較弱,反應在財務體質上,就是毛利率的表現無法拉到很高的水準,但不代表該公司的競爭力就不如人,只要自由現金流量能穩定、且長期維持在正向,這樣的公司對我們而言,仍然很有吸引力。
至於怎麼樣的毛利率算高?怎麼樣的毛利率算低?個人提供幾個看法與自己長期觀察名單中的公司來做說明。
毛利率在15%~30%區間的公司:茂訊(3213)
近8年來茂訊的毛利率維持在20%~28%之間,營業利益率則為8%~18%,波動算是稍微偏高,主要的原因是該公司產品分為兩大區塊,分別是筆記型電腦通路及軍規(強固型)電腦兩大塊,通路的部分毛利較低,軍規電腦則有媲美工業電腦的毛利率,因此該產品的營收比,就左右了茂訊的毛利和EPS的高低,茂訊在公布每月營收時,同時也會揭露外銷的金額,可以藉此來做評估強固型電腦的銷售狀況,並推測EPS的變化。
長線來看,茂訊所處的產業受景氣因素的影響較大,而最低的EPS也就在2.62元左右,再加上其財務體質非常優異,殖利率和扣抵率也都很高,因此當他來到長線營運的低點時,就會特別吸引我的注意力。
毛利率在15%~30%區間的公司:景碩(3189)
景碩是生產IC載板的公司,這個產業近年來需求量一直有放大,但是投入的公司愈來愈多,整體上算是滿競爭的產業,景碩近8年來營收從122億元成長到2015年的230億元,即便遇上金融海嘯,也只衰退了1年,就馬上從新站起來,但現在股價卻算是長線的低點,最主要的原因在有二,一是營收自從2011年以來,便在220億元~250億元上下徘徊,無法維持過往的高成長;二是景碩的毛利率從原先的30%近年來慢慢的降到25%,營業利益率更是從高檔的18%~19%掉到13%上下,EPS從2014年開始衰退,因此市場給與的本益比也下降,股價也從上波最高點約140元來到現在70元左右。因此個人對於像這樣已經在產業中站有穩定地位的公司,評估方式會變得相對簡單很多,一是觀察營收變化,若無再出現較高的成長幅度,那就會選在本益比約10倍以下時開始關注它。
還有一些公司,長期毛利率約在10%~15%,代表著其所處的產業更嚴苛一點,但若還能維持正向的現金流量,就仍有關注的價值。
長期毛利率約在10%~15%:精元(2387)
精元是鍵盤代工大廠,在這個觸控時代,鍵盤似乎是個屬於上個世紀的產物,3C賣場裡99元的鍵盤疊得跟山一樣高,這東西怎麼看都不像是個好生意,但在這樣看似黃昏的產業,其實有個好處,就是會洗掉競爭力較差的廠商,在經過一輪紅海的洗禮後,體質差的、技術不足的公司會退出,最後能留下來的,就能劃地為主!以財報來看,精元的毛利率、EPS從2011 年後開始衰退,不過該公司決定投入自動化產線,也造成了現金流量在2011~2013年都是負值,而這個決定也在近年來看到成果,季毛利率終於止跌,營收拉高後,現金流量也恢復正數,只是市場無法給處在這個位置的公司高本益比,因此個人喜歡在本益比7~8倍左右時開始關注。
毛利較低的公司,通常無法期待市場給予高本益比,除非營收一直向上成長翻揚,不過若出現這樣的情況時,有些公司毛利率也會改善,這樣就有可能轉變成為高毛利、高現金流的王牌,若是能抓到一家這樣的公司,股價翻倍通常只是基本,後續翻個3~4倍都有可能,而我相信,如果能從基本面持續的觀察,就有機會長抱好公司,一口吃下驚人的獲利。
本文同時也刊載於 Smart 自學網: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Reading/IndepArticle.aspx?id=30852
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高毛利、高現金流量的王牌型企業
毛利率代表著是一家企業的競爭力,能長期維持高毛利的公司,通常代表著他在該產業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高毛利的企業通常會遇到2個挑戰,一是上下游廠商看到該公司這麼會賺錢,會透過議價的動作來挑戰一下該公司;二是外部的資金會想進來這個產業,一旦大量資金湧入,新的產能開出,該產業可能會變成紅海,若無特別的能力保持住品質及獨特性,當然也無法做到長期維持高毛利了,另外毛利率也要搭配營業利率來看才有意義,通常毛利高的公司營業利率也不錯,但若是有高毛利但營業利率低的情況時,就不能放在這個群組來分析。
自由現金流量則代表一個企業營運的穩定度,能長期維持正向,則說明其運營在一個穩定的軌道上,其實台股中要找到符合這2項條件的公司不少,但要能做到長期維持則就不是那麼容易了,所以能做到的,通常都是一流的公司,以下列舉2家被我列在個人長期觀察名單中的公司:
川湖每年維持35%~40%的營業利益
做傢俱五金配件起家,後來進入伺服器周邊金屬零組件,如鉸鏈、滑軌及導軌的生產,雖然聽起來只是小零件,但品質的優劣是至要關鍵,產品公差一大,就卡住滑不動了,因為技術力在這個產業裡就是競爭力的所在,川湖長期能維持50%左右的毛利、35%~40%的營業利益及正向的現金流量,都說明了他的價值。
牧德每年維持約25%的營業利率
光學檢測設備廠,本身處在一個受景氣影響非常大的產業,但這幾年下來,毛利能維持在50%~60%、營業利率也保持在25%,不過因為該公司規模尚小,在淡季營收下降時(如Q4),營業利率也跟本同步下降不少,現金流量的部分也都相當不錯,但同樣有單一季度不穩的情況出現,之前產品多為PCB的製程設備,今年則慢慢增加了其他半導體的檢測設備,後續能否維持高毛利則是觀察重點。
用上面這2家公司當例子,剛好可以來說明投資這類王牌公司所會遇到的難題:第一個是價格,因為是優秀的公司,所以市場給的價格及本益比就會偏高,像川湖長年來的本益比幾乎都在18倍以上,對投資者來說,用過高的價格買進是要承擔相當的風險,因為一旦公司出現本質上的變化,市場不再給予高本益比,則價格的修正會非常劇烈,所以後續觀察營收變化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個問題是,有些產業在景氣循環的影響下所產生的營收變化非常大,或是該公司的規模尚在發展中,因此數據的變化會比較劇烈,如設備廠的牧德就有這樣的問題,因此在若是有投資相關的產業時,關注景氣變化及營收是否衰退則是重點。
本文同時也刊載於 Smart 自學網: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Reading/IndepArticle.aspx?id=30730
用毛利率及自由現金流量做為分類的標準
試著想像把自己當成一個到產地或是漁港負責進行挑貨的採購者,走進琳瑯滿目的商品陳列區,我想第一個吸引採購者目光的,當然都那些外觀最佳、品質最好及鮮度一流的商品,只是這些能高檔品,往往價值不斐,而且我們有自己的採購預算,當然不可能全部買進這些最貴的商品,我想很多人會用所謂CP值的概念,以適當的價格帶為基礎,去挑選在這個價格區間最好的商品。
這個觀念放在投資上也是相同的,那些頂級的好公司,擁有高ROE、高EPS,這些頂級100分的公司,你知道、我知道、獨眼龍也知道,競爭非常激烈,在市況不差的多頭格局中,通常要你花150分的價格才買的到,大概只有等到空頭時期,才有機會等到漂亮的價格。
擁有分析能力 就能抓住好的進場機會
那麼,我們只能等到大空頭時才能進場挖寶嗎?其實在多頭的緩漲格局中,若是細心觀察、仔細挑選,我們也是有機會能用60分的價格買進80分的公司,或是用30分的價格買進60分的公司,其實只要你有分析的能力,當市場價格低於該公司實際價值時,那就是我們的機會,差別只在於,越好的公司,我們願意付出稍高的價格去持有,而相對沒有那麼好的公司,我們則會以更高的安全邊際去要求(不過,對於那些30分以下的公司,我們恐怕只願意付出3分的價格,甚至怎麼樣都不考慮)。
那麼,要怎麼去對公司做分類呢?其實方法有非常非常多種,個人是用毛利率(有時也會用營業利率)與自由現金流量兩個指標當成X、Y軸,組合出4個象限,毛利率營業利率的高低代表著該產業是否具有跨入的門檻,熱錢總是像嗜血的鯊魚一般,哪邊有高獲利的機會,就會往哪邊去,因此當一個產業能維持在高毛利,就代表著這個產業不是你錢多想來就能來,通不過獨門技術的那道障礙,終點的蛋糕終究是想吃卻吃不到的,因此個人在做分析時,會用毛利率當成一個關卡,高毛利與低毛利的產業是不會用相同的標準去看待的,另外一點,若有間企業,能夠長期保持著比同業更高的毛利時,那也代表著該公司有著不易被超越的競爭力,因此,毛利率是我使用的第1個指標。
自由現金流量,指的是現金流量表上來自營運的現金流減去投資活動的現金流,也可以說是一家企業在整體經營上所真正流入的現金,能產生高額自由現金流的公司,代表著它在一個穩定的軌道上,此時我們評估的重點就在於,該企業是否能維持一個長期穩定的狀態?若判斷所處在的產業穩定、競爭對手也不強,那麼我們給予的評價就會較高,相對的,若有公司是處在負現金流量的情況,那要需要再去了解的東西就多了,包括有:造成負現金流的原因是營運現金流量少或是投資活動多?營運現金流量少的原因是營收衰退,還是存貨增加太快?或是帳款收不回來?而投資活動高的公司,則需要去觀察發生的原因,來自長短期投資的增加?或是固定資產的購置?然後藉此來判斷,企業處在擴張期需要大量投資來增加產能,或是本業已無法再增加獲利,想去依靠業外的投資(特別是是短期投資)來增加獲利?所以自由現金流量是我用來分類的第2個指標。
用這2個指標當成XY軸,就能將企業概略的分成4個象限:高毛利高現金流的王牌型、低毛利高現金流的獨有專長型、高毛利低(負)現金流的壓力型、低毛利低(負)現金流的黃昏型。
王牌型的企業就如同其名,擁有絕佳的狀況,但通常價格不斐;獨有專長型的企業則通常在他所處的領域中占有一角,但相對的就不太能預期他們能有高成長;壓力型的企業則如同處在十字路口般,若能順利通過,則有一片新天地,但通不過的話就⋯⋯;黃昏型的企業就像夕陽般,若不努力尋求轉機,可能隨之而來的就是黑夜。
個人是利用這樣的分類法則,在對不同企業做評估時,能有一個基礎的出發點,因為你不會用分析頂級企業的原則,來看那些正面轉經營轉折的公司。
本文同時也刊載於 Smart 自學網: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Reading/IndepArticle.aspx?id=30488&p=1
核心與衛星投資
核心投資和衛星投資(Core and Explore),在原始的觀念上,是將能產生固定收益的資產列為核心,以保障整體資金的基本獲利,並搭配讓衛星投資去追逐、承受較高的風險,期望能有更高的報酬率。
個人認為這個觀念相當不錯,而在實際上應用時,我則是會加上依自己想法所推測的景氣位置,來搭配使用資金的比率而做調整,當然,每個人所能承受的風險度也不同,因此這些數字都可以隨每個投資人的條件而去變化。
比如說,如果覺得現在是處在景氣的最末端,覺得隨時可能會走到終點,或許整體的配置就可以是,現金(定存)30%、核心40%、衛星30%。
或著是,觀察到景氣愈來愈衰退,明顯已進去向下的循環中,此時就會採取保守的策略,配置就可以是現金(定存)80%、核心20%,並在下跌的過程中,慢慢的買進,將現金緩緩轉移到核心資產中。
若是遇到台股在5,000點以下沉悶了近一年時間,景氣燈號也持續在最冷的藍燈數個月,或許就可以判斷應該慢慢進入了景氣最低迷的時刻,此說不定可以開始積極操作,將配置轉成現金(定存)30%、核心30%、衛星40%。
就像變形金剛(Transformers)那樣,依不同的情況變為人型或是工具型,以能執行任務的最適形態為主要目的,甚至,也可以去試著改變核心投資衛星投資的定義,以核心投資來說,原始定義是以債券類的固定收益為主,不過對於一個積極操作股票的人來說,他可以把所謂的核心投資定義為「比較能產生固定收益的公司」,將一些能穩定配息的股票當成核心投資,而將一些成長性較高,本益比也偏高的公司當成衛星投資,這樣的搭配方式當然會增加風險,但相對的也會提高報酬,若是能在進場前就決定好各方面的參數:投入比重、持有時間、加減碼時機或是出場條件等,則可控制自己的「風報比」,風險與報酬原本就是兩面刃,端用使用的人如何去應用。
以上的例子只是說明,其中的資金配置比率,數字並非絕對,每個人可以用最適合自己的比率下去調整,因為所謂的風險承受度,是會依個別的年齡、資產值、個性及操作工具而有非常大的不同,因此,試著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模式,並在開始執行前決定好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同時也刊載於 Smart 自學網: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Reading/IndepArticle.aspx?id=29927
利率是指引你投資的燈塔
利率這兩個字,對於一般人來說,應該不算是陌生的字眼,因為在我們日常生活裡,利率多多少少會帶給我們一些影響,比如說放在銀行的定存能賺多少、車貸、信貸及房貸能否繳少一點⋯⋯等等之類的,但對於一個想要接觸投資理財相關知識的人來說,這兩個字會對自身的投資決策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在理財商品方面,最受利率影響的,要算是保險商品了,因為在保費的計算基準,其中之一就是利率,因為若是央行調降了利率,相對的保險公司的固定收益來源就會下降,因此只好調高保費來做因應;反之亦然,利率調升,保費就會調降,所以若是在利率較高的時代買保險就相對的比較划算,關於保險和利率的說明,可以參考劉鳳和先生所寫的《平民保險王》一書,裡面有非常詳盡的討論。而利率對於投資基金股票的人,又有什麼影響呢?基本上來說,可以從3個方向來觀察:
方向1》利率是景氣的時鐘
這個時鐘是相對值,而不是絕對值,當我們處在一個利率調升的年代,背後所代表的意義,通常是個景氣在往上的循環,這邊通常看的是利率的連續變化,而非絕對的數值,若以台灣的一年期定存利率歷史圖來看,可以看到在2002年之前幾乎在5%左右,之後遇到景氣低點降到約1.4%,然後緩緩升息到2008年的高點約2.7%,單以數字來看,好像08年並沒有達到過往的高峰,但其實08年的景氣已經是處於過熱的狀況了,因此以利率時鐘的角度來說明的話,當時是處在一個由1.4%走升至2.7%的向上循環中,代表的就是景氣的擴張。
方向2》利率影響股票的本益比
利率另一個對投資大眾的影響,就是股票的本益比,因為錢流的概念和水很像,水會從高處向低處流,而錢則是會從不容易賺錢的地方向容易賺錢的位置靠,因此,當景氣處在擴張的狀態時,利率也隨之調升,當到了某一個程度,就會開始吸引錢流往這些幾乎無風險的地方去,比如說,當股票的本益比來到20倍,那麼也可以解讀為,相當於年獲利5%,如果此時利率已來到4.5%時,那麼就會有一大部分的錢不願再去承擔股票的高風險,而往保守的方向去,對錢流來說,20倍本益比的股市已經是屬於不太容易賺錢的地方了,而資金潮流的改變,後續對股票再上升的動能就有影響了。
相反的,若一個國家的利率長期以來都很低,例如日本,那就反應在股市上,所以日股的本益比往往都高於其他國家。
方向3》外國的利率也會影響台灣
台灣在全球的地位來說,只是個小經濟體,國際上的熱錢流動,對台股的影響仍然是很大的,如同上一段所提的,當外國的利率調升或調降,會影響該國對於錢流再移動到其他能夠更容易賺錢的地方,所以觀察利率的變化,不能只看自己國家,也要多關注海外的變化,特別是世界經濟的龍頭——美國,美國的利率變化影響力實在是太過巨大,甚至可以說美國的貨幣管理機構,聯邦儲備理事會(FED)對於利率的調控動作,受影響的將是全世界的金融體系,因此,觀注聯準會的動向,更是所有投資人必做的功課之一。
本文同時也刊載於 Smart 自學網: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Reading/IndepArticle.aspx?id=29785
打造專屬於自己的投資系統
投資,一直都是一項非常私人的行為。
所以當有些在市場上存活的贏家願意分享他的觀念和操作的理念,但對於大多數的人而言,即使知道他人的心得,也不見得就能完全的依造那樣的思考羅輯去執行自己的操作,原因很簡單,因為每個人的年齡不同、風險屬性不同、資金不同、心理素質也不同,這些因素就造成了後續結果的巨大差異,因此走在投資這條路上,除了要吸收大量的知識,並且也需要好好的去思考,將知識轉化為自身的投資能源,建構一套只屬於自己的系統,並且定義出只屬於自己的系統參數。
在打造系統的過程中,以我自己當做例子來說明,我會依照下面的要點去思考,定出每次的計畫,接下來才去執行投資動作。
要點一》決定要投入的資金比重
在下手之前,當然最重要的,就是決定這次的行動,我要放多少資金下去?影響這個比例的因素有很多,要思考的條件有以下3點。
1.現在景氣的位置在何處?
整體景氣的走勢,就像天氣一樣,我們必須能夠做到,去判斷大致上的景氣位置,是擴張期?是收縮期?有無過熱或是已在寒冬中?這會大大的影效投入的資金比重,擴張期可以稍微大膽的投入多一點資金,並同時觀查是否持續,而若是已判定走入收縮期,未來的景氣實在不樂觀,那麼最好的做法就是不下單,或是只有小量的資金投入,當然,這樣的判斷是無法百分之百的準確的,就連氣象預報也只敢告訴你明天下雨的「機率」是多少,所以我們可以透過一些總經的數據,如利率的變化、失業率、景氣對策燈號、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進出口數值⋯⋯等,來決定現在的景氣位置。
2.該產業的景氣循環狀況?
即使是最熱的大多頭中,也會出現最冷的產業,所以若是要投資個股,那先確認該產業的景氣狀況是很重要的,可以從同一個產業的其他公司來下手分析,特別是具有龍頭地位的公司,另外,若是該產業屬於很明顯的景氣循環產業,那對於其業績的判斷則更需小心僅慎,投入的比例就要降低一點。
3.該公司目前處於成長/衰退的哪個階段?
一般來說,處於成長階段的公司,市場給的本益比會比較高,造成要買入時,通常要用比較高的價格去追,因此,在下手前就必需先判斷,這家公司是否值得自己以較貴的價格去買入,並且所占整體投資金額的比重要多少,相反的,在衰退的公司,若是因其價格跌到相當甜美的位置時,往往會發現,此時公司的本益比相當低,但若不去更進一步的分析情況,很容易會因為覺得本益比偏低而感覺划算,但若日後營收持續衰退,股價只會更往下走,最好的例子就是2011年的宏達電,所以確定該公司在哪個階段,對於決定投入資金比重是非常重要的。
要點二》思考進出場的理由及條件
每個人在下單之前,一定都是經過思考後,有了許多理由,才會執行這次的下單動作,而我總是會把自己進場的理由寫下來,並同時去思考,後續的行動該如何?當還要確認的東西有哪些?而之後,當這些理由消失時,又該怎麼處理呢?而且建議這些思考的流程,儘量在非交易時間時來完成,可以是晚上忙完所有工作後,或是週日較為悠閒的時刻,將自己的思緒沉澱後,思考、消化所有的訊息,再寫下自己所設定的條件,就可避免盤中因情緒起伏而影響自身的想法。
要點三》定期更新近況,以判斷是否需要修改進出場條件
承上所說,設定好條件後,更重要的是去追蹤這些條件是否有改變,比如說,因為一家公司營收開始成長而買進,後續當然每個月要去關心營收是否持續成長,或是已經遇到瓶頸,再者,成長的營收是否有反應在EPS上?因為若是營收成長,但EPS卻跟不上,那可能代表著獲利品質的衰退,也不是好消息⋯⋯,所以這些後續的新變化,會影響著當初買進的理由,因此持續追蹤是非常必要的!
要點四》最重要的是,徹底執行自己所設定的條件
最後,最重要的,當然是要貫徹執行,否則前面的計畫擬定的再漂亮也都是沒有用的,這點也是最難做到的部分,因為這牽扯到人性。舉個例子來說,若是看上一家公司,因為營收大幅增長,股價已經走高了一段,這時判斷他還會再成長,因為下單敲進,結果隔月卻出現營收衰退30%的情況,股價下跌已產生了虧損,此時應該遵守自己的紀律出場,但有些人看到虧損就不願出場,於是就開始找理由來說服自己,1個月的營收衰退應該是還可以原諒的吧?說不定只是拉單速度稍慢一點而已,應該要再多觀察1、2個月吧?萬一不幸,下個月仍舊衰退,說不定就又找新的理由了,也許想說,等一下季報看看吧⋯⋯,於是愈拖下去,就會讓原本小額的虧損漸漸變大,許多高價股從高點下來時常常可以看到抱持這樣心態的人,但往往你愈是砍不下手的部位,就愈是會讓你受到嚴重的傷害。
上面提到的這些需要思考決定的條件,就是屬於每個投資者獨一無二的進場參數,也因每個人的情況都不相同,所以更要仔細的去思考,什麼樣的風險適合自己,若是每次進場都全力衝刺,壓下全部的資產,反而讓自己覺得壓力過大,無法冷靜思考,當出現這樣的情況時,一定要好好的停下來,從新整理自己,也許當初覺得能承受的風險,並不如所認為的那樣輕鬆?也許該調整一下投入的比率?
我一直認為,冷靜思考與貫徹執行,絕對是走在投資路上必備的兩個心理素質。
本文同時也刊載於 Smart 自學網:
在媒體開始討論之前,先計算殖利率
近年來「存股」一詞成為台股價值投資者中的一門顯學,這些投資者們厭倦了每日追逐市場上真真假假的流言、小道消息,以及那上上下下波動不停來去的股價,回到投資的核心價值,追求長期持有優質公司股東而帶來的回報,而對於這些存股族來說,殖利率就成為了左右他們獲利數字的關鍵之一。
從殖利率的公式來看 股票殖利率=現金股利÷股價
而當我們想要找到高殖利率的股票時,不外乎分子數字要大一點、而分母數字則要小一點,股價是個已知的數字,雖然天天在變化,但若我們能在相對低的價格買入,就有機會拉高殖利率。
而分子現金股利呢?媒體通常會在每年的3月31日,各家公司確定上一個年度的財務報表後,開始討論這個話題,然後在公布配股配息後,講殖利率的新聞會滿天飛,偶爾有些被點到名的高殖利率公司會在此時有機會被炒一波上去。
對於一個認真的投資人來說 我們要努力走在媒體前面!
所以在那些新聞還沒提到之前,就要將可能的高殖利率名單握在手上,因此我們不是在3月31日所有訊息公布後才開始計算,而是在1月10日就能開始推估可能的數字。
1月10日前各家公司都要公布12月的營收,等這個數字一出來,就代表投資人手上握有Q1、Q2、Q3的EPS及Q4的總營收,如果這是一家經營穩定的公司,投資人其實就可以利用前一個年度的Q4毛利率營業利率做參考,推估出可能的Q4獲利,加總Q1~Q3,就會得到可能的年度EPS,再對比該公司歷年的配息率,一個粗估的配息數字就會出來,這雖然不是一個非常精確的數字,但只要這家公司營運穩定,對比歷年的數字來看,我想是不會出現太大的誤差,而「營運穩定」這4個字,更是常出現在存股族名單上公司的主要特色,畢竟那些不穩定的公司,很少會被選入做為一個長期投資的標的。
而有了這個推估的數字後,我們就能搶先在市場討論前,先開始關注這些可能的高殖利率股票,特別是如果在1~3月市場出現回擋,認真的投資人就更能利用這個殖利率拉高的機會,買入這些股票。
不過在投資高殖利率的公司前,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就是當該公司的營收已經進入一個明顯的衰退期時,殖利率的計算就只能當成一個參考,因為有可能會出現配息一年比一年低的情況,若是沒有能以「穩定」做為評估基礎的話,再高的殖利率都沒有意義了,很有可能會出現貼息的走勢。
本文同時也刊載於 Smart 自學網: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Reading/IndepArticle.aspx?ID=31225
建立專屬於自己的投資筆記
每天股市開盤後,價格會開始出現上上下下的波動,而這些變化,是來自於每個投資股市或是相關衍生市場的參與者,所做出的行為結果,那麼,當一大群人在按下確認按鍵遞出單子的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想法呢?這個問題非常有趣,因為每個人即使擁有相同的投資訊息,也不會做出一樣的投資行動,因為面對同一件事,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想法」,進而產生不同的「做法」,如果思考的時間愈長,所做出的決定則愈能考慮到各種層面,而你往往可以發現,那些讓你賠錢的決定,通常都是一時衝動的結果,所以我認為,真正的投資,應該要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後的行為。
那麼,應該要如何幫助自己在投資前做更多的思考?我個人的做法就是,整理一份自己專屬的投資筆記,不論是直接手寫在筆記本上,或是用電腦、手機裡的記事本軟體做記錄都可以,重點在於,寫下自己對於一次投資行動的所有想法,例如:
1.看好(看壞)的原因:
每個投資行為一定有一個執行的決定點,記錄下這個原因,可以幫助你日後再回頭去思考當初的想法是否正確。
2.決定出手的價格:
定出要下手的價格條件,及後續是否要執行加減碼,可以幫助你在開盤時更能冷靜的面對盤勢。
3.後續要追蹤確認的地方:
建立基礎投資部份後,也必需持續的追蹤標的物的後續狀況,不論是營收、毛利變化,或是財務體質,看是否有符合自己當初的預期。
4.預計要離場的條件:
跟據不同的分析方式會有不同的出場條件,技術面的人可能是價量,而基本面的投資人可能是觀察到公司營運面的改變。
整理筆記有非常多的好處,像是在整理的過程中,會幫助你靜下心來思考這些問題,並且在寫成文字的過程中,再一次的去確認這些想法是否有盲點或是衝突的地方,另外更重要的是,筆記能讓你回頭去看看過往的思考流程,比如說一年後再回去翻閱,你就能再仔細的想想,當初是否太樂觀、是否做了過高的期待、或是因某事件的影響而產生了過多的恐懼……等。
筆記會成為你日後檢討自己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自己在投資路上的成長足跡(特別是當你發現你還是在犯了和5年前一樣的錯誤時)。
本文同時也刊載於 Smart 自學網:
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Reading/IndepArticle.aspx?ID=31864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