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6日 星期四

讀書心得 - 金錢遊戲




今天來聊一本書的心得,這本書的書名叫「金錢遊戲」(The Money Game),作者是亞當.斯密(Adam Smith),當然,不是寫國富論的那位.......,這其實是George Goodman以亞當.斯密為筆名,於1960年代,在雜誌上所發表的專欄文章集結而成,內容並非在討論投資技巧,而是描寫參與整個投資市場云云眾生(如基本面/技術面/程式選股者/眾多散戶/手握大筆資金的經理人...等)的群像傳,帶點諷刺和黑色幽默。
另外,很有趣的是,這些將近60年前的文章,你如果把年代和公司名稱遮起來,你會發現,以前和現在的廣大投資/投機的群眾,經過了漫長的歲月,除了交易速度和資訊傳遞速度變快之外,參與者們的心態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作者認為這個市場就是一個金錢遊戲,是一場非理性的遊戲,你可以試圖去掌握或是推算精準的數據,但最終你會發現,這些都是虛虛實實的數字,個人認為,唯有找到專屬於自己的投資法則,這才是在股海中唯一的救命繩索,也如同作者在書中一再強調的,『如果你不夠瞭解自己,市場會幫助你用昂貴的代價做到。』這或許也是28法則存在的原因,唯有能跳脫那些心理糾葛的投資者,才能真正存活於投資市場之中吧。
因為這本書是專欄的集結,也沒有討論任何的投資技巧,所以我就摘錄一些書中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段落來做討論:
第一章 為什麼凱因斯說這是場「遊戲」?
作者認為,這場遊戲很驚人的地方在於,有80%的投資人不是真的想要賺錢,因為他們把投資市場當成是賭場,他們追求的不是獲利,而是刺激感、快感,這部份讓我想到以前看過一篇職業賭徒的訪問文章,是這樣說的,其實職業賭徒是很無趣的職業,因為他們在賭場裏不會有任何的興奮感,他們腦中只有計算,在多少機率的情況下做什麼動作,和公務員沒什麼兩樣,所以那些來賭場找刺激的人,都是來娛樂的,不是來賺錢,放在投資市場也是,而且比例可能多的嚇人。
第二章 操盤手詹森的閱讀清單
作者講述一個操盤手的故事,其中的一條私房法則就是,『如果你不夠瞭解自己,市場會幫助你用昂貴的代價做到。』他們認為,從一個人的投資組合,就可以描繪出選擇這個組合標的,背後的那個人,所以,我認為每個人都必須瞭解自己,包括個性、風險屬性與投資性格,比方說,若是我在30元介紹一檔波動與風險都很高的小型股,給一個風險承受度很低的人,假設最終這家公司先回擋到20元之後再漲到40元讓我獲利出場,但跟我單的人可能在20元時就認賠賣出,因為他無法承受心理壓力,所以每個來市場的人,最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瞭解自己。
第九章 投資的局限與偏見
作者認為,『一家公司的優勢不在於產品,任何盈餘正在成長的公司,都有些獨特之處,競爭對手也會發現這些數字,而且豐厚的獲利就像是邀請函,邀請競爭對手進入該產業享用佳餚,因此一家獨樹一格的公司一定會有一些優勢抵禦競爭對手進入,那是保護毛利的玻璃牆。』
對於我們投資人而言,找到擁有玻璃牆的企業就是我們的工作,在比較相同產業裏的公司,你一定可以發現某些公司擁有不同於他人的地方,像茂順的模具數量,就是對手相要跨入後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第十三章 財報數字可信嗎?
作者在這邊提了一個說明認列營收的故事,有一家專賣空殼房(shell homes)的公司,就是給你四面牆,讓你自己動手組裝成一棟房子,好吧,我知道這在台灣有點難以想像,但在美國應該還是真的有人喜歡這麼做,有趣的地方在於,這家公司只要繳交4.95美元的頭期款就能得到房子,而且你可以用很輕鬆的條件來付餘款,像是月付25美元,但是這家公司卻將整棟房子的銷售價格(5萬美元)當成收益,所以財報上的盈餘飆升,也帶動股價上漲,但之後購買的人發現他們實在無法將房子組裝完成,於是只好放棄那少少的4.95美元頭期款,當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多時,終於讓該公司在財報上做出盈餘的回溯調整,也終究導至了股價的崩跌。
當然,這個例子有點極端,不過也提醒著我們,在分析盈餘品質時一定要多注意現金流量和應收帳款的變化啊。
如同前面所說的,這本書是由一篇篇專欄所組成,所以我無法將所有的內容都寫出相關的心得,但如果你是進入投資市場好一段時間的投資人,也許這本書的內容會讓你別有體會,找到自己投資思考時的盲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